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國際觀與英文好

作者:且徐行

不知道對台灣來說哪一種觀念禍害比較深?


A. 英文好的人代表有國際觀
B. 要有國際觀,英文一定要好

大家各言爾志,我沒答案。且容我推導一下:

A命題進行到底-->國際化很重要,為台灣好(前提),很多要職都應該要有國際觀-->這些要職應拔擢、選出英文好的人擔任

if此人英文好有能力-->太好了。
if此人英文不好但有能力-->非常可惜。
if此人英文好沒能力-->慘,但因為命題太強大,大家沒發現沒能力的問題,淘汰不掉這個人,更慘。


B命題進行到底-->國際化很重要,為台灣好(前提),民眾應該英文要好-->早點學英文,增加英文課時數,最好參加英文魔鬼訓練營...
加上我們特有的升學主義再推升進行一下-->英文不好,怕羞不敢再講 ,成為一種惡性迴圈。

據我所知,中國大陸有這種情懷的人也不少,B命題催化物"升學主義"他們應該更嚴重,但他們不擔心A命題進行到底的困擾。

且言A命題,當我越是從井底爬出(是貞子嗎?  典故是"井底之蛙"),越是發現此點之荒謬。


陳冠希淫照...記者會(你把本格想成什麼了?!)


大家可有看過陳冠希淫照事件記者會?陳冠希英文口條可好的呢。肯定比馬英九任何場所講的英文都還好。但冠希很有國際觀嗎?oh no牙籤事件展露他的幼稚無疑。

任何一個ABC、BBC、CBC.....,英文都好吧?!

如果我們以"能接待外賓"的標準來檢視所有大人物,其實選ABC就可以,怕ABC沒國家認同,那就用托福成績排名最高的人來當就好了。

這樣如果太偏激,那反過來看好了。

德國總理梅克爾,沒人會質疑她的國際觀吧。

但她在德國不論是不是接受英文媒體訪問,一律講德文,以致有些人誤以為她不會講英文(有空的話,大家可以看看評論中嘲笑不會講英文的人通常只會是兩種人:1. 來自第三世界國家,2. 此生只會講英文的人)。

但其實她會講英文的,只是場合是英國國會,對象是英國國會議員。




很顯然地,代表國家元首,她絕對不會技癢到硬是降級當翻譯官(好的翻譯當然厲害,但一個國家可以有好幾個翻譯,國家元首就一個呀,意義當然不同)。

德國是一個有自己語言的國家,從沒當過英語系國家的殖民地,憑什麼國家元首在自己國家受訪還要講外國語?除了無法以母語精準表達具敏感性的政治話題,也有矮化之嫌。

去英國國會講英文即是看場合對象講話的得體行為,把英文當作溝通工具而已。

不能因為自己這輩子都沒法在國際舞台講英文,國內看到英文媒體就high到趕快湊上去講英文(關起門來自high,恰恰是國際觀的相反詞呀),用英文鞏固自己神格地位,還有人是和一群外國小毛頭講英文來凸顯國際觀。

大家別中計呀,等於是當了井底之蛙,還被這種人"落井下石",要你永遠爬不上來、把他們當"天"在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