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兒剛過完年,自從晉升為發人紅包的長輩,對過年再無期待,唯一好處是可以看到更老的長輩,
有個八年級生晃過去,正想著這摳要不要包,長輩就喊著「北大的北大的」(台北大學)---- 一年不見這是對晚輩的招呼語。
我們這輩大概對這幕有些感觸,老一代總是用學校幫大家九品官人一下,長期以來父母師長親友乃至於社會給的反饋「學歷好才是成功」,不論你是乖乖照著升學主義遊戲規則玩出來的佼佼者或魯蛇,這套簡化邏輯都免不了銘刻在我們記憶中。
*其中信奉不渝的人通常是一日學霸終身以資優生自居、或是對舊觀念照單全收並傳承的老師之類的 (小且老愛跟老師對著幹,一定是求學受過創傷....)
我無意附和 McAfee「 真正天才不是學校教出來的」說法 (俺凡夫俗子不聊極端值),也不是要挑戰企業還是愛用台大生的社會現實 (雖然 google 調查顯示,職場成就與學歷關聯不高)。
我要講的是我們文化過於沉湎學歷 (蝦?今天不是來譙長輩的嗎?),不利於社會進步。
1. 人生不是截止于取得學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碰過這種人(一定不是看倌您齁):一把年紀了還不停講自己以前唸哪所名校,上個好學校就給它從年輕講到老說嘴說夠本。每次我聽到都不免心酸。那畢業後這些年都幹什麼去了呢?有個藝人老在提自己北一女台大外文講了不知 20 年有沒有。人若有所累積與成長,哪還需要一直用舊時光榮來證明自己?你聽過麥特戴蒙和豆豆先生一直提醒大家他們上哪所學校嗎 (嗯,會不會因為我們平常跟他們說不上話,所以...),演藝作品就夠他們聊了吧。
美國大學畢業典禮會用 commencement (開始、開端) 這個字,意味畢業後才是人生新頁,挑戰與考驗才剛開始,反觀前述那種人的人生高峰就好似凍結在學生階段。
可惜好學歷緊接著好工作的線性定律已經過去了,台灣醫生會跟你講醫療崩壞,電子業跟你講產業外流和爆肝,人生絕對不是唸了好學校就一帆風順 (千萬不要相信父母教你只管讀書就好),名校畢業生又如何呢?還是同志仍須努力啊。
有活過 30 歲的人,不會希望墓誌銘只能刻學歷吧 (或許那位藝人不介意吧)。
2. 「學歷」本身並未創造價值
在台灣,教養暢銷書大概都會這樣寫「我這樣教,小孩申請上史丹福、哈佛等X大名校」,哈佛是高潮點啊,媽媽看到這種文案大概都會心跳加快瞳孔放大打開錢包~~說到妙麗轉女神的艾瑪華森,舉世皆知很正外,台灣人就是喜歡講她「上牛津」(又來了,關鍵字,雖然她不是從那畢業的),可去看國外媒體和網友對她的討論,焦點很常放在其對女權的提倡--- 和不知道唸哪裡的安潔莉娜裘莉為難民發聲一樣,她們都運用自己影響力與知名度努力讓世界往正面方向邁進一點,這才是她們演藝工作外真正了不起之處。
艾瑪華森(Emma Watson,左)、安潔莉娜裘莉 (Angelina Jolie ) |
你仔細想想隔壁張大嬸兒子唸建中、虎媽的兩個女兒上哈佛,除了讓人給他們拍拍手以外,到底給社會帶來什麼好處呢?頂多出書講講育兒經、時間管理秘訣讓他們家賺個版稅而已啊。
或許以後他們可以設計新產品、幫人打官司、做感動人心的事或用心養育子女那樣很厲害,但光論現在「上名校」,不過是個人的靜態光環,並未動態地創造出價值來。
台灣天天提要轉型創新,然而創新往往是要建立在呼應人類尚未滿足的需求,一個只歌頌高學歷的社會,實際上就是鼓勵你只想到自己,哪還有什麼動機去想去觀察別人、進而去創新?
3. 「學歷」不等同於實力
這句小標聽起來像老生常談,可容我這麼說,我們多少都被置入些科舉魂,很難消散,還容易鬼遮眼。古代科舉很難考的 (講的好像考過一樣...),考上就是人才該擔大位做官去。演變下來,我們傾向認為學歷高才是能人,小時候班長還常選功課最好的人。
直到現在,我們真的領會了這句話嗎?
眼前就有一個很棒的經典案例,不講以後就怕忘了教訓:2008 年處於高峰的馬英九,代表不就是台灣父母心目中兒子的理想型嗎:台大畢業又出國唸哈佛、風度翩翩,在人間已是仙何苦上青天,他常樂提自己的學歷,連選的內閣都是哪裡又哪裡的博士。
八年過去了。他給台灣留下一個重要寶貴的 legacy:看人不要沉迷於學歷。
亮麗文憑告訴你的是一個人求學順遂的故事,而不是他的實力,資質備受質疑的小布希也是耶魯畢業的呀。
比起學歷,觀察一個人講話為文、做事,甚至是逆境下所做的決定,更能看出一個人是否有在思考、持續成長,值不值得尊敬。
結語
就個體而言,喜歡唸書、想追求高學歷很 ok 的,我絕對不是主張名校不好 (所以,以後聽到人家吹自己台大畢業就冷回個「喔」,過年遇到晚輩不要記他學歷、記住他臉不要重複發紅包就好 (呵呵,結論好像怪怪的)。
(以前有講過台大生募款的事,按此。)
其他小時代文章,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