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且徐行
我的老外友人們多嫌新加坡無聊,但為迎接亞洲市場將稱霸全球的預言,仍常選擇新加坡作為發展基地,因為星國英文無障礙,很多只靠英語走遍天下的外國人,不用面對有口難言的窘境。
那其他「比較好玩」的華語區呢?香港普遍英文又比台灣好些、上海市場爆大,殺紅眼、不怕污染勇往直前的老外還是有的。聽起來,台灣最虧。不過,今天不是來討論市場自由度、民主社會,而是語言。
這下大家應該覺得比六月雪還冤,怎麼我們升學主義逼死人了,還是被人嫌不會講英文,學英文的年紀一直提前,卻還常見七、八年級生*(見註)怯生生地說,「我英文不好,不敢講….」。為何呢?經蒐索詢問,推敲認為:
現在若還有在教學生「現代分詞」、「不定詞」這些英翻中名詞的老師真的很落伍,當年我的家教學生就一直追問「現代分詞到底在分什麼...」,生嫩的我不知如何回答。
孩子,不要再糾結在這些英文文法中譯化的玩意兒了。
那是早期「工業化+升學主義」萬惡複合體演化出來的教育方式,學生多、考試導向自然只訴諸大量生產、教學簡便的邏輯,於是這套「公式教給你了,背就對了」模式應運而生。
但很顯然已不合時宜,不然就不會是現在這景況。
家姊嚷著想學好英文20年了,我說那我跟妳練習,她眉頭一蹙又遲疑,「可是我文法不好...」 前述教育方式遺毒一覽無遺。
與其要求學生通曉這些虛幻的中文名詞,不如直接多造幾個英文句子**。就像我們學中文,從來都沒有人先告訴我們主詞+動詞這些公式,就是一直聽一直講,講的怪再修正就好。
不只洋人,連香港朋友都很驚奇我們用中文在上英文課,我都還沒講我們有前面那套文法中譯系統呢。
現在新銳中學老師應該可以用英語授課吧?!讓我想起以前引進外籍師政策胎死腹中,這點很值得討論、日後再談。
如果老師不行用英語授課,現在網路發達,只要有心學習資源唾手可得,有什麼理由要學生坐在教室裡聽你講中文、寫你的英文考卷呢?
很多人都問過,為什麼北歐人不需要像新加坡把英語當官方語言,英文普遍就很好?沒有教育部派我去考察,所以我也是用網路詢問追尋答案。
他們學英文也不特別早,小學都還特別著重母語教育,關鍵在於「動機」,因為他們教育教導他們常閱讀、上網找資料,但由於自己的母語市場很小,不會特別有芬蘭文或瑞典文的書籍,只好直接進口英語書籍。
因此他們認知到惟有能運用英文,才能找尋答案,所以上英文網站、閱讀英語書籍等,甚至娛樂需求同理,電影、電視、音樂....等,都會要看英語。
我的義大利同學就曾說過,他發現英語水平高的非英語系國家,自己拍的電視劇都很難看,他半開玩笑說義國附近的阿爾巴尼亞就是太窮,沒錢拍戲,大家都偷看義大利電影,所以阿爾巴尼亞人不用特別學習、義大利文就很好。
那現在是要怪罪台灣娛樂業太發達、華文市場太大嗎?哈,不,我想在講到國際觀與英文的關係時,再論述這點。
我認為癥結點在於我們太常把英文當作是一門拿來考試的科目,而不是當成一把開啟大千世界的溝通工具。這與我們長期被動學習有關,把課堂教的東西學好就行,如果我們教育是有疑問、自己主動蒐索答案,很容易就會發現中文文獻不夠,自然會將觸角伸向英語世界。
當然,這種長期瀰漫在東方人教育的沉痾不大可能因為要改善英語教學就能顛覆。弔詭的是,我認為問題反而在於我們把「英文好」過於神化了,把這件事想得太了不起,反而忽略了它本身只是工具的這個事實。
一旦根深蒂固地認為英文是一門學問,那學問不好的人就容易陷入「我是英文不好的那一群」,they(如馬英九之輩,姑且用他慣用詞)是好的那一群,像家母就連透過電話念字母密碼給我聽,都沒自信(其實她肯定會)。忘了這其實是個大家都可以使用的「工具」(我還是想在討論國際觀與英文的關係時,更進一步闡釋)。
===================================================
最後也不要誤認這都是英文老師的問題,不是的。
如果不是家長迷信英語成績(私以為全民英檢是個台灣人關起門來花大筆錢考來自爽的鬼玩意兒),而非實際應用能力,我相信有志有才的英語老師都知道,傳統英語教學根本就是浪費彼此生命。
不是每個家長都能花大筆錢讓小孩學英文,不過社會大眾(包括家長)都可以做到的是改變自己的思惟,起碼不要再誤認舊有方式才是正統,而且對於願意進行翻轉教學的老師,給予鼓勵與支持,而不盡是關心那些英語滿級分學生如何準備考試的報導。
說白了,以今時今日的環境與趨勢,那些英語滿級分學生上了好大學,so what?
註:
*其實很多年輕小朋友英文非常棒的,但為討論方便,這裡是採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平均水準」,檢討的也是「國民教育」。
**我不是英語教學專家,似乎理想方式是先用很多句子歸納出文法重點,再演譯練習,有錯請指正,不過,文法中譯後背誦肯定是錯的。
我的老外友人們多嫌新加坡無聊,但為迎接亞洲市場將稱霸全球的預言,仍常選擇新加坡作為發展基地,因為星國英文無障礙,很多只靠英語走遍天下的外國人,不用面對有口難言的窘境。
那其他「比較好玩」的華語區呢?香港普遍英文又比台灣好些、上海市場爆大,殺紅眼、不怕污染勇往直前的老外還是有的。聽起來,台灣最虧。不過,今天不是來討論市場自由度、民主社會,而是語言。
這下大家應該覺得比六月雪還冤,怎麼我們升學主義逼死人了,還是被人嫌不會講英文,學英文的年紀一直提前,卻還常見七、八年級生*(見註)怯生生地說,「我英文不好,不敢講….」。為何呢?經蒐索詢問,推敲認為:
1. 把英文文法拱成龐大學習巨獸來嚇唬學生
現在若還有在教學生「現代分詞」、「不定詞」這些英翻中名詞的老師真的很落伍,當年我的家教學生就一直追問「現代分詞到底在分什麼...」,生嫩的我不知如何回答。
孩子,不要再糾結在這些英文文法中譯化的玩意兒了。
那是早期「工業化+升學主義」萬惡複合體演化出來的教育方式,學生多、考試導向自然只訴諸大量生產、教學簡便的邏輯,於是這套「公式教給你了,背就對了」模式應運而生。
但很顯然已不合時宜,不然就不會是現在這景況。
家姊嚷著想學好英文20年了,我說那我跟妳練習,她眉頭一蹙又遲疑,「可是我文法不好...」 前述教育方式遺毒一覽無遺。
與其要求學生通曉這些虛幻的中文名詞,不如直接多造幾個英文句子**。就像我們學中文,從來都沒有人先告訴我們主詞+動詞這些公式,就是一直聽一直講,講的怪再修正就好。
2. 英文課應該以英語授課
不只洋人,連香港朋友都很驚奇我們用中文在上英文課,我都還沒講我們有前面那套文法中譯系統呢。
現在新銳中學老師應該可以用英語授課吧?!讓我想起以前引進外籍師政策胎死腹中,這點很值得討論、日後再談。
如果老師不行用英語授課,現在網路發達,只要有心學習資源唾手可得,有什麼理由要學生坐在教室裡聽你講中文、寫你的英文考卷呢?
3.英文是工具,不是學科
很多人都問過,為什麼北歐人不需要像新加坡把英語當官方語言,英文普遍就很好?沒有教育部派我去考察,所以我也是用網路詢問追尋答案。
他們學英文也不特別早,小學都還特別著重母語教育,關鍵在於「動機」,因為他們教育教導他們常閱讀、上網找資料,但由於自己的母語市場很小,不會特別有芬蘭文或瑞典文的書籍,只好直接進口英語書籍。
因此他們認知到惟有能運用英文,才能找尋答案,所以上英文網站、閱讀英語書籍等,甚至娛樂需求同理,電影、電視、音樂....等,都會要看英語。
我的義大利同學就曾說過,他發現英語水平高的非英語系國家,自己拍的電視劇都很難看,他半開玩笑說義國附近的阿爾巴尼亞就是太窮,沒錢拍戲,大家都偷看義大利電影,所以阿爾巴尼亞人不用特別學習、義大利文就很好。
那現在是要怪罪台灣娛樂業太發達、華文市場太大嗎?哈,不,我想在講到國際觀與英文的關係時,再論述這點。
我認為癥結點在於我們太常把英文當作是一門拿來考試的科目,而不是當成一把開啟大千世界的溝通工具。這與我們長期被動學習有關,把課堂教的東西學好就行,如果我們教育是有疑問、自己主動蒐索答案,很容易就會發現中文文獻不夠,自然會將觸角伸向英語世界。
當然,這種長期瀰漫在東方人教育的沉痾不大可能因為要改善英語教學就能顛覆。弔詭的是,我認為問題反而在於我們把「英文好」過於神化了,把這件事想得太了不起,反而忽略了它本身只是工具的這個事實。
一旦根深蒂固地認為英文是一門學問,那學問不好的人就容易陷入「我是英文不好的那一群」,they(如馬英九之輩,姑且用他慣用詞)是好的那一群,像家母就連透過電話念字母密碼給我聽,都沒自信(其實她肯定會)。忘了這其實是個大家都可以使用的「工具」(我還是想在討論國際觀與英文的關係時,更進一步闡釋)。
===================================================
最後也不要誤認這都是英文老師的問題,不是的。
如果不是家長迷信英語成績(私以為全民英檢是個台灣人關起門來花大筆錢考來自爽的鬼玩意兒),而非實際應用能力,我相信有志有才的英語老師都知道,傳統英語教學根本就是浪費彼此生命。
不是每個家長都能花大筆錢讓小孩學英文,不過社會大眾(包括家長)都可以做到的是改變自己的思惟,起碼不要再誤認舊有方式才是正統,而且對於願意進行翻轉教學的老師,給予鼓勵與支持,而不盡是關心那些英語滿級分學生如何準備考試的報導。
說白了,以今時今日的環境與趨勢,那些英語滿級分學生上了好大學,so what?
註:
*其實很多年輕小朋友英文非常棒的,但為討論方便,這裡是採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平均水準」,檢討的也是「國民教育」。
**我不是英語教學專家,似乎理想方式是先用很多句子歸納出文法重點,再演譯練習,有錯請指正,不過,文法中譯後背誦肯定是錯的。